這事件起因在同行擷取選手自傳裡的某段話
評論選手復健訓練的過程
我一向不對單一事件作回應
但這個事件如果不回應
對當初一起合作的夥伴著實不尊重
所以~
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回應
該文截自選手自傳的書摘
這段話當初的意思
是指該選手的韌帶在當初尚未百分百的完整
但周邊結構已經能提供競賽時所需要的能力
然而對選手當初的心情與狀態而言
即早讓他接觸球場技術
對他的棒球能力恢復與手感
肯定能在心理層面加成訓練成效
尤其選手在求勝意志比他人高的狀況下
能讓患處恢復有相對的助益
才會用這樣的言論當作鼓勵
幫助選手增加意志力、忍過辛苦的復健與訓練
儘管如此~
一個職業選手能不能完整的回到場上
並非一個私人訓練師能夠單獨決定
球隊有球隊的機制
當時Lamigo合作的壢新醫院運動醫學團隊
Lamigo所有的防護員
加上選手自聘的物理治療師貼身協助復健
這些專家必須把所有資訊完全整合
直到隊醫、防護員、技術教練
認定選手能力已達競賽狀態時
才會讓選手上場比賽
自傳文章著重的是球員的心理轉折
多半不會贅述過多專業文詞
內容目標在表達選手當初積極復健
爭取回到場上的歷程
選手也順利的從車禍損傷中復原
甚至在隔年創下333的紀錄
拿下史上本土最高薪的合約
這更是對這跨領域整合的最佳表述
訓練選手的過程我一向不願多談
但對於藉由單篇文章的段落
來解讀或評論一段治療或訓練的過程
角度上的完整性似乎不夠全面
所以~對我的訓練理念有興趣的
歡迎隨時跟我交流~
對我訓練有意見的
也歡迎一起討論
甚至想了解當初治療與訓練狀況的
都歡迎與當初合作的壢新運醫團隊
Lamigo 防護員
與合作的物理治療師 尤信貿 詢問
五年前看到該名同行公開對這段書摘的評論時
就已經向本書自傳作者有所溝通
要打這篇文章前,也跟自傳作者再次做了告知
所以~這是我最後一次對類似文章做回應
為的不是陳述我個人狀態
而是不能抹煞當初一起幫助選手之所有夥伴的努力
因為選手從這場車禍後復健的過程
是一場非常完整的運動醫學跨領域整合
從壢新醫院運動醫學整合性介入
球團防護員與球員自聘物理治療師的幫忙
球隊體能教練與私人訓練師間的合作
更重要的是Lamigo球團與教練團隊
具遠見的允許各專家間的互動與資訊交流
來幫助該球員從車禍中恢復
這過程
不能被斷章取義的評論給抹煞掉
很感謝當初一起幫助選手的各路夥伴
也很感動當初選手為了職業生涯所做的努力
更感謝作者瞿欣怡對選手生涯的記錄
運動醫學的整合這條路
我們還在努力
未來也會繼續執行
歡迎大家一同交流與分享